享誉欧洲的十二平均律,为何在中国被束之高阁,发明者也惨遭冷遇
历史的尘埃,遮不住群星璀璨!“明月揽西楼” 邀您看故事、学历史、知得失!
公元1611年,“布衣王爷”朱载堉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但是他创建的“十二平均律”对古文化的贡献依然光彩照人,他也被尊崇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更是是明代艺术天空的一颗巨星。

他历时几十年发明的“十二平均律”,比欧洲早了10多年,传入欧洲后受到极度的赞叹和追捧,而在我国却被束之高阁,惨遭冷遇,这样的冰火两重天实在让人无可奈何。
“十二平均律”作为音乐界的专用名词,可能普通人理解起来比较艰涩难懂。但当你坐在音乐厅欣赏美妙无比的乐曲的时候,你怎么也想不到这些现代乐器的制造80%以上都是以“十二平均律”来进行定音的。

你又是否知道这广泛应用在世界乐器上的“十二平均律”竟然是中国明代的一位王室后人发明?可以说“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

“十二平均律”的发明者—朱载堉,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五世孙郑恭王的儿子,虽然贵为皇室之胄,但他从小勤奋好学,聪明过人,最精通音律。
15岁的时候父亲见罪于皇帝被囚禁,朱载堉愤慨万分,认为刚正不阿的父亲只是尽了臣子应尽职责却惨遭囚禁,他虽愤愤不平却又无可奈何,于是性格倔强的他在府外搭了个小屋一住就是19年,直到父亲被赦免才搬了出来,可见朱载堉从小就非常有主意,而且意志坚定。

朱载堉虽然归为王族,但他经历了父亲的事件,早已经看破了名利,只想一心研究音律、诗歌等,更像一个看破红尘的隐士高人。
万历十九年他的父亲郑王朱厚烷去世了,本该继承王爷之位的朱载堉15年里7次上书皇帝,将世勋之位让与同族兄弟,这让朝野上下争权夺势之人刮目相看。

然而正因为他“不在三界内、跳出五行中”,才让他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没有了名利的束缚,让他放开手脚进行了科学、艺术、天文等方面的研究和探寻。
他在音乐、算学、物理学、天文历法等方面均有建树,早在明代就为我国夺得多项世界第一,他是真正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

只是这样一项发明,传入欧洲后备受追捧,甚至在此基础上欧洲的音乐科学迈进了一大步,许多人不知道中国明朝皇帝是谁,但提起“十二平均律”的发明者布衣王爷朱载堉,可谓备受推崇。

但是当时在国内,朱载堉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皇族后人,他的成就也被束之高阁,终于几百年后有人发现了这些发明的价值,但依然没有让他们大放异彩,当然这种极度的反差可能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有关系。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音律、音乐其实就是供人取乐的工具和手段,从未上升的到科学、艺术的高度去认识。

正像多年来封建社会对商业的贬低一样,没有被统治者、被当权者所认可,因此朱载堉玩音乐也就没有像李时珍玩医学那样吃香这就不足为怪了,亲爱的朋友你们说呢?
朱载堉和他的十二平均律
文/王洪鹏 (中国科技馆 高级工程师)
记者/刘辛味 编辑/陈永杰 供图/视觉中国
2018年高考数学北京卷的题目(理科第4、文科第5)的背景是我国明代学者朱载堉对十二平均律的重要贡献。这道题目的选取体现了出题者向考生传达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先贤在人类文明中的贡献,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其背景律学是音乐、数学和物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渗透了数学史和数学文化。数学应用于音乐艺术上,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美感。
这道高中数学中的等比数列问题原来还有如此深刻的应用,可能并不为大众所知,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朱载堉是谁,数学与音乐结合的十二平均律又是怎么一回事。
爱科技不爱王位
朱载堉(1536-1611)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九世孙,正宗的皇家子弟。明仁宗长子朱瞻基继承皇位,是为宣宗。朱瞻基的弟弟朱瞻埈被封“郑王”。“郑”是封地,又称藩国,郑王藩国的王府就在今天的河南沁阳。郑王传至朱载堉的父亲朱厚烷,10岁的朱载堉被册封为“世子”。朱载堉本来可以当个欢乐的王二代,享乐一生,然后继承王位,但他却脱离了低级趣味,选择了不同的人生。
朱载堉少年时,父亲因为看不下去当时嘉靖帝沉迷道教,大兴土木修建道场甚至不理朝政,就上疏谏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朱载堉家族中,出现了争夺王位的内讧,朱厚烷被诬告叛国。总之,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朱载堉15岁时,朱厚烷被削爵囚禁。朱载堉自然也受到了牵连,但这位正义的少年决定用行动抗议。在王宫的外面,多出了一间土屋,朱载堉住了进去,他发誓父亲一日不归,自己也不回宫。结果这一住就是18年,嘉靖帝死后朱厚烷才得以平反回宫。虽然这段时期生活艰苦,朱载堉却沉浸在学习的海洋里。朱厚烷回来后拉上自己的儿子一起学习律学,研究音乐中的数学问题。
河南沁阳市朱载堉纪念馆的“巨无霸”唢呐
朱载堉少年时代的阅历,使他终身远离名利场,潜心科学艺术事业。更夸张的是,朱厚烷过世后,朱载堉主动让出继承权。起初,皇帝自然不同意。朱载堉历经15年7次上疏,才最终将爵位让出。后人赞颂朱载堉为“真天潢中异人也”。
不爱王位的朱载堉喜欢什么呢?用今天的话来讲,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了学术研究中。他是集数学、律学、音乐、乐器制造、舞蹈、天文历法于一身的伟大学者,被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除了首创十二平均律(twelve tone equal temperament),朱载堉在科学上还有很多伟大的成就:最早使用算盘进行开方运算;完成九进制和十进制的小数换算;首次找到了四项等比数列的求解方法和求解公式;通过实验提出了管口校正方法;自行设计了以十二平均律为原理的定音乐器;通过排黍定尺实验,研究度量衡的变迁史,其方法影响深远;准确地计算了回归年长度,以此推算了北京地区的地理纬度;测定洛阳地区的地磁偏角,这是科学史上第一个有精确数值的磁偏角记载。
在文艺方面,朱载堉也成就颇丰。他为与音乐相配的“舞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舞学”提出了一系列颇为先进的教育观念,可以说今天的乐器伴唱、识谱学唱等都还有当时的影子。朱载堉留下了大量的舞蹈图谱,他设计的 《天下太平舞》,可谓开创了团体操的先河。这位音乐王子作词脍炙人口,在文学性上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朱载堉一生笃学不怠,潜心著书,著述超过百万字。他晚年“一人吹律,一人弹琴,一人击缶而歌。余亦自歌,互相倡和,而乐在其中矣。”
八十一档双排大算盘
十二平均律——12是怎么来的?
朱载堉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第一个解决了律学中的“返宫”难题,发明了十二平均律(也称十二等程律),他自己称之为“新法密率”。学过钢琴的同学都知道,钢琴一个八度是七个白键和五个黑键,这十二个音就体现了十二平均律。简单说,就是把两个do之间平均分了十二份,每份就是一个半音,这些音可不是凭空哼出来的,而是真的用算盘计算出来的,每个音的频率为前一个音的2开12次方,即1.059463094359295倍。
人类对于声音的探索已经有数千年历史了。音乐是世界的语言,我们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音乐形式。为什么要把一个八度分成12份?这要从人类的听觉开始谈起。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大概在20Hz到20000Hz之间,但我们大脑接收到声波后,不会认为按等差数列排布的声音(如200Hz、300Hz、400Hz)是等间距的,而是按等比数列的形式(如100Hz、200Hz、400Hz),两个八度之间的距离在频率上就是两倍关系,比如高音do的频率是do频率的2倍。
虽然古人还不能从物理原理上阐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但很早人们就知道弦振动的频率和其长度成反比。如果用手按住一根弦的中间,就成为了2根以1/2长度振动的弦,我们会听到一个比较高的音,它的频率和主音F频率相比是2:1,恰好是一个八度。那如果在其他位置呢?在数学上3:1、4:1都是简单的比例,它们能得出两个重要的频率,前者是主音的3/2倍,它们的音程关系在乐理上被称为纯五度。后者是主音的4/3倍,被称为纯四度。
不同音程间的和谐程度不同,越是这样简单的比例听起来越和谐。我们可以在一根弦上不断地寻找最和谐的音,在听觉上除了两个八度,最和谐的就是纯五度和纯四度,那么就可以继续把它们的频率减半找到相应的最和谐音,3/2F自身的3/2倍,成为了9/4F,相当于超出了两个八度,但我们可以在两个八度内找到与它等价的音,就是它的1/2,成为了9/8F。
那么可以继续找到3/2的3次方、4次方,无限找下去吗?古人也没有这么傻,经过一番尝试后,人们发现找到12个音就能大致让最和谐的音循环起来。事实上,只要计算5次,就能得到五度相生律,这就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方法,再加上主音和4/3主音,就是我们今天用的do到si七个音。
但是,无论是五度相生还是三分损益,都不能实现“黄钟还原”,也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返宫问题,对应于西方的不能“闭合成圈”(closed cycle)。三分损益进行12次后,所得到的音和最初的音不成八度关系,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而且三分损益法本身计算精度就不足,加之当时乐器制造是凭经验而非数学和物理学原理,所以找到真正的十二平均律成了一大难题。
朱载堉充分汲取了前人的经验,他了解到八度的弦长比为2:1,把八度以等比的形式平均分成12份,则需构成一个等比数列。但当时还没有等比数列的求解方法,他看到《周礼》中记载的勾股定理得到启发,将黄钟定为1,一个八度内音程为2,即构成了一个首项为1,末项为2,共13项的等比数列,比例系数就是 。那么如何找到这个比例系数呢?用今天的方法来看,他只需将2开方得到中间项(蕤宾),再继续开平方得到半列的中间项(南吕),继续开立方则得到应钟,也就是 。
为什么一个如此简单的等式竟然要用千年来找到,如果把我们放在朱载堉的时代,因为当时所用的黄钟弦长为9,没有人把它定义为1,而朱载堉利用圆内接正方形,从数学上进行了推论。我国科学史家戴念祖先生就认为,朱载堉其实已经通过简单的运算得到了比例系数,如果不用《周礼》中圆内切正方形的方法推论黄钟为1,则会被同时代的律学家指责为事先返宫。所以有些说法认为十二平均律是发现,而不是发明,因为解决返宫问题,“等程律”是必然的。
值得一提的是,朱载堉在十二平均律的研究中,使用算盘进行开方运算精度达小数点后24位!他自己设计了81档的特大算盘,最终解决了十二平均律这个千年难题,不仅在数学史上,也在音乐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 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拓片(局部)
混元三
命途多舛的十二平均律
朱载堉创建十二平均律后说:“此盖二千余年之所未有,自我圣朝始也,学者宜尽心焉。”
可惜的是,十二平均律只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欧洲人在赞叹并实践朱载堉的伟大发明的时候,在中国朱载堉的著作却被束之高阁。
一方面,朱载堉生活的时代,明朝已经开始风雨飘摇。朱载堉所创建的律学并未引起当朝者的重视。乐律与历法一直被认为事关江山社稷,不会轻易更改。尽管朱载堉有皇室血统,但其相关著作没有被刊印推广,更像是他自己自娱自乐的产物。等到最高层注意到朱载堉的成就时,已经到了“康乾盛世”。为了巩固清朝皇室根基,乾隆帝极力维护康熙打压朱载堉的做法,十年间下六道圣旨,令他的儿子和殿前大臣对朱载堉本人和他的理论展开批判,展开了文字狱式的围剿。而真正了解朱载堉的成就,清代有记载只有音律学家江永一人。
朱载堉的《乐律全书》
在西方,一般认为法国数学家梅森(Marin Mersenne)首先给出十二律精准数值,发表于1636年的著作中。在他之前有荷兰数学家斯台文(Simon Stevin)提出用等比数列的思想解决“闭圆”问题(1596年),但他有计算错误,而且他的成就在三百年后才被发现。不过,同时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已经记录了朱载堉关于新法密率的内容,但是否当时就流传到西方学者中还需要更多的史料考证。朱载堉的理论在西方却产生了深远影响。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说到:“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
不过这里还应澄清,把朱载堉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就言过其实了,虽然乐理上有共通之处,但民族和文化发展都有各自特色,就像没有十二平均律之前,我们依然也有优美的音乐一样。
因为历史的原因,朱载堉没能与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和徐霞客等明代科学家一样进入中小学教科书中,对于他的科技成就也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后才逐渐挖掘出来的。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这样评价朱载堉:“九峰隐名宦七疏让国高风仰九州,丹水扬翰墨十二等律历算闻四海。”科学家的冷静头脑与艺术家的入世激情,在朱载堉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历史是公正的,世上少了一位王爷,史上却多了一位科学和文化巨匠。
今天,我们发现朱载堉与十二平均律已进入高考题中,不仅能让全国的青少年了解我国还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似乎还可以传达出这样一个信号,那就是提醒家长和考生不能死啃书本,应该少上一些辅导班,多逛一逛博物馆(科技馆)。
美中不足的是,该道试题没有及时跟踪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十二平均律应改称为十二等程律。戴念祖是中国物理学史学科主要创建者,他对于朱载堉的研究,开辟了中国古代音乐史和声学史的新局面。2016年,戴念祖在《中国科技术语》杂志发表的《“平均律”和“等程律”术语辨析》一文中,对平均律、中庸律、等程律等概念进行了厘清和纠误。他认为,“平均律”是欧洲十九世纪中叶之前所运用的“中庸律”,不是朱载堉发明的 “等程律”,我们现在所谓的“平均律”常被认为是朱载堉之“等程律”,混淆了“中庸律”和“等程律”的关系。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这些在声学和音乐学中的常用词应该及时修订。■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
相关问答
音律中的十二平均律是什么意思?_作业帮
[最佳回答].就是把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十二平均律是指将八度的音程(二倍频程)按频率等比例地分成...
【世上最早根据数学来制订十二平均律的是谁】作业帮
[最佳回答]十二平均律早在古代希腊时便有人提出了,但并未加以科学的计算.世界上最早根据数学来制订十二平均律的是我国明朝大音乐家朱载(土育)(1854年).十二...
十二平均律是谁发明的?-懂得
十二平均律在古代希腊便有人提出过,但并未加以科学的计算。世界上最早根据数学来制定十二平均律的是我国明朝大音乐家朱载堉(1584年)。十二平均律...
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和异径管律对对世界律学史和声学史的发...
明代末年,朱载堉创立了十二平均律和异径管律,使中国的律学有了很大发展,彻底解决了自先秦以来探索十二旋宫问题的所有矛盾。朱载堉是明代的乐律学家...
现在音乐为什么还要用十二平均律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从音乐中的三分损益法、五度相生率与十二平均律这三种律制的不同特点说起。一、三分损益法我国古代定音是采用十二支不同长度和音高的律...
十二平均律谁发明的?
十二平均律最早是中国学者在1581年(明·万历年间)之前就创造出来的,发明人是朱载堉。十二平均律,亦称“十二等程律”,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
什么是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亦称“十二等程律”,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十二平均律是指将八度的音程(...
今天看到明朝律学家朱载堉发明十二平均律,用珠算得出了2的...
[最佳回答]珠算开方的一种简捷算法珠算开乘方是比较困难的,这篇文章里介绍了一种相对比较容易的方法.
明清时期十二平均律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希望对你有帮助十二平均律,亦称“十二等程律”,是指将八度的音程(二倍频程)按频率等比例地分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即小二度。一个大二度则是两...
键盘乐器所采用的律制为()A.十二平均律B.纯律C.五度相生律D.频率?
无伴奏合唱使用的律制是ABC。无伴奏合唱使用的律制是ABC。